新闻
植保院陶小荣教授团队在植物NLR抗病基因激活免疫信号机制方面取得新进展
PNAS

近日,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陶小荣教授团队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PNAS在线发表了题为《NLRs derepress MED10b and MED7 mediated repression of jasmonate-dependent transcription to activate immunity》的研究论文,该研究以番茄NLR免疫受体Sw-5b和其它多种茄科NLR免疫受体为研究模型,发现Sw-5b NLR免疫受体调控转录中介体激活茉莉酸信号通路介导抗病毒免疫,研究揭示转录中介体复合物的亚基MED10b和MED7蛋白作为全新发现的茉莉酸响应基因的转录共阻遏物发挥作用,研究还揭示其它多种茄科CC类型NLRs免疫受体通过调节MED10b/MED7激活茉莉酸途径从而启动下游免疫响应的共性作用机制。

NLR(Nucleotide-binding leucine-rich repeat)免疫受体是植物天然免疫系统监测病原微生物侵染的关键蛋白,可直接或间接识别病原物效应因子进而激活强烈的免疫反应。NLR免疫受体也是植物中最大的一类抗病基因,被广泛应用于抗病育种。NLR免疫受体识别病原物后如何启动下游抗性信号通路,是当前植物病理学领域最重要的科学问题之一。虽然近年来科学家们已解析了NLR受体形成抗病小体的结构,但目前我们对NLR如何诱导抗病免疫仍然知之甚少。

Sw-5b是对番茄斑萎病毒(TSWV)具有免疫作用的NLR受体,其CC结构域可激活下游免疫。该课题组首先通过酵母双杂交文库筛选Sw-5b CC结构域的互作蛋白,发现转录中介体复合物亚基MED10b (Mediator of RNA polymerase II transcription subunit 10b)与CC结构域互作。转录中介体复合物是连接转录因子和RNA聚合酶pol II的分子桥梁,直接调控基因的转录激活,在真核生物调控基因转录/激活的过程中发挥着核心功能。课题组敲除/沉默MED10b和其他介体复合物中间模块的亚基,包括转录介体中间模块的MED7,直接激活植物对番茄斑萎病毒的防御反应。进一步研究发现,MED10b直接与MED7相互作用,而MED7直接与JAZ蛋白相互作用,JAZ蛋白作为JA信号通路的转录阻遏因子发挥功能。MED10b-MED7-JAZ共同作用可以强烈抑制JA响应基因的表达,并且这种共抑制依赖于JAZ蛋白。MED10b或MED7的敲除可以激活JA通路,并介导植物对TSWV的防御反应,而沉默中介体复合物头部和尾部模块中的亚基则不会导致JA应答基因的激活。因此,转录介体复合体中间模块中的MED10b、MED7与JAZs的相互作用形成JA防御信号的共辅阻遏物,抑制JA防御基因的表达,从而使植物的免疫响应处于抑制状态。

课题组研究进一步发现,Sw-5b NLR免疫受体在识别病毒效应蛋白NSm之后,通过CC结构域干扰MED10b和MED7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而解除MED10b-MED7-JAZ蛋白对JA信号通路的抑制活性。Sw-5b激活后,JA信号途径的响应基因的表达水平明显上调,并且外源喷施JA后,植物对番茄斑萎病毒的抗性显著提高。因此,NLR免疫受体Sw-5b通过解除MED7/MED10b对茉莉酸激素响应途径的抑制进而激活免疫。此外,课题组还发现包括茄科helper NLR-NRCs在内的其他多种NLRs的CC结构域都可以与MED10b互作,同时可以干扰MED10b和MED7之间的相互作用,并激活JA防御信号的响应。因此,茄科NLR免疫受体通过调节MED10b /MED7之间的互作激活茉莉酸信号免疫通路的机制具有普遍性意义。

NINJA和TPL(TOPLESS)是在JA途径中JAZ的辅助阻遏物。该研究揭示,除了NINJA和TPL,转录中介体MED10b /MED7本身就作为与JAZ直接互作的转录共阻遏物,这是先前未被鉴定的转录阻遏物,这一发现增进了对茉莉酸信号通路调控的认知。研究还揭示了茄科植物中多种NLR免疫受体蛋白通过调节中介体复合物的亚基激活茉莉酸通路从而诱导抗性的分子机制,为NLR激活下游激素免疫信号通路的机制提供了新的认识。

NLR免疫受体解除MED10b/MED7抑制JA防御信号激活免疫的工作模型

论文第一署名单位为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博士生吴茜为论文第一作者,陶小荣教授为通讯作者。植物病毒研究团队朱敏副教授、李佳副教授、徐毅教授和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Dinesh-Kumar教授等人参与了该项研究。该研究是陶小荣团队继在Sw-5b和Tsw等NLR免疫受体如何识别病毒效应蛋白的机制取得系列进展之后(Plant Cell 2017;Molecular Plant 2019;New Phytologist 2021;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 2021; Nature 2023),进一步在NLR受体如何激活抗病毒免疫信号通路方面取得的新的突破。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和重点国际合作等项目的资助。

原文链接:https://www.pnas.org/doi/10.1073/pnas.2302226120

来源: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

东北农业大学程晓非团队揭示植物病毒抑制水杨酸抗病毒信号通路的分子机制
Nature Communications

水杨酸信号通路是植物先天免疫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持植物基础抗性和建立系统获得抗性中起重要的作用。2023年6月16日,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线发表了东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程晓非教授团队题为“A plant RNA virus inhibits NPR1 sumoylation and subverts NPR1-mediated plant immunity”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发现水杨酸信号通路在抑制Potyvirus属的芜菁花叶病毒(TuMV)的侵染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而TuMV的NIb蛋白能够靶向水杨酸受体NPR1,阻止NPR1与SUMO3的相互作用及修饰,并导致后续苏木化修饰依赖的磷酸化过程不能进行,从而抑制水杨酸介导的植物抗病毒信号通路,以促进病毒的侵染。研究结果揭示了植物与病毒之间的一种新的分子“军备竞赛”,即Potyvirus属病毒利用NIb蛋白破坏NPR1的翻译后修饰,进而抑制水杨酸介导的植物抗病毒反应。

团队前期发现NIb本身也与SUMO3互作,并具有依赖SUMO3修饰的免疫抑制活性(Plant Cell,2017)。本研究进一步发现,NIb本身被SUMO3的苏木化修饰不是NIb与NPR1的相互作用所必需的,但可以增强两者互作强度;并且,表达不能与SUMO3互作同时模拟永久磷酸化的NPR1突变体的转基因植物,对TuMV具有非常好的抗性。该研究还证明NIb靶向NPR1,并且抑制NPR1与SUMO互作和苏木化修饰,是该属病毒NIb蛋白的一种高度保守能力。Potyvirus是最大的植物RNA病毒属,该属大豆花叶病毒、马铃薯Y病毒、木瓜环斑病毒、李坏死病毒等病毒严重危害大豆、马铃薯、木瓜以及桃、李的生产。本研究结果为创制对该属病毒具有广谱抗性的作物提供了新的靶标,对构建新的抗病毒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程晓非教授为该论文的唯一通讯作者,东北农业大学分子植物病毒学团队的博士研究生刘佳慧和副教授武晓云为共同第一作者,本团队研究生方月刘野安欣(Esther Oreofe Bello参与了该研究,本研究还得到了加拿大农业部(AAFC)的London Research & Development Centre王爱明(Aiming Wang)教授团队、美国University of South Carolina傅正擎(Zhen Qing Fu)教授、以及东北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李勇教授等合作者的大力支持,本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项目和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创新团队等项目的资助。

原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3-39254-2

程晓非教授简介:

程晓非,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黑龙江省高层次人才(B类)、东农学者计划高层次人才“杰出学者JC1”和“学术骨干”。智慧农场技术与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骨干成员,寒地粮食作物品种改良与生理生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骨干成员,东北农业大学分子植物病毒学团队带头人。主要从事植物抗病毒免疫的研究,在Nature Communications、Plant Cell、Journal of Virology等期刊发表论文60余篇,先后获中国农学会青年科技奖,黑龙江省委教育工委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欢迎热爱植物抗病毒免疫的优秀博士加入本团队(请将自荐信、简历、论文清单等相关材料发至E-mail:xfcheng@neau.edu.cn)。

来源:东北农业大学

宁波大学陈剑平院士和孙宗涛团队揭示植物RNA病毒抑制OsNPR1介导抗病毒免疫的新机制
Nature Communications


水稻作为我国重要粮食作物之一,在整个生长周期面临着诸多生物和非生物胁迫,特别是水稻病毒病害发生尤为严重。迄今为止,仅在水稻上报道的病毒病就已高达14种,其中危害较为严重的有水稻条纹病毒(Rice stripe virus,RSV,多分体负义链RNA病毒)、水稻黑条矮缩病毒(Rice black-streaked dwarf virus,RBSDV,双链RNA病毒)、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Southern rice black-streaked dwarf virus,SRBSDV,双链RNA病毒)和水稻条纹花叶病毒(Rice stripe mosaic virus,RSMV,单股负义链RNA病毒),严重危害我国粮食生产安全。在过去数十年里,科研人员已对这类水稻病毒的相关致病机理展开了大量研究,然而对宿主反应的研究对象通常集中在单一病毒种类的胁迫下,导致田间自然状态下往往缺乏对水稻病毒的广谱抗性,因此目前对于开发挖掘绿色可持续的水稻广谱抗病毒防控体系至关重要。
   近日,宁波大学陈剑平院士和孙宗涛研究员团队发现多种不同类型的RNA病毒侵染水稻后共同靶标赤霉素(GA)信号通路中重要的负调控因子SLR1,并且能通过调节植物体内SLR1的稳态直接削弱茉莉酸(JA)介导的广谱抗病毒通路,进而更有利于病毒自身的侵染与传播。研究成果以“Independently evolved viral effectors convergently suppress DELLA protein SLR1-mediated broad-spectrum antiviral immunity in rice”为题在线发表在了国际著名学术期刊 Nature Communications上。

在该研究中,为了更深入地完善水稻在遭受病毒侵染后的分子响应网络,阐明在对抗博弈过程中病毒的反防御策略,作者首先利用酵母文库筛选并确定了多种不同类型的病毒蛋白(SP8、P2、M)都能与赤霉素信号通路中重要的负调控因子SLR1发生特异性互作,并且在GA3存在的情况下通过促进SLR1与其受体蛋白OsGID1的互作,加速SLR1在植物体内的降解。更为重要地是,接种病毒实验发现过量表达SLR1-GFP的水稻对不同类型RNA病毒(SRBSDV、RSV、RSMV)的侵染均能表现出明显的抗性,暗示了SLR1广谱抗病毒的应用前景。然而上诉不同类型的RNA病毒则通过编码功能保守的病毒蛋白,如SP8、P2、M等,特异性靶标并削弱SLR1诱导的这一广谱抗病毒通路,以此为自身的侵染创造有利条件,这一结果在杂交转基因接毒实验中得到了很好的验证。

图1.病毒蛋白降解SLR1促进病毒侵染

 

进一步研究结果发现,SLR1发挥广谱抗病毒功能与课题组先前报道的OsJAZ-OsMYC这一通路密不可分。正常情况下,水稻体内的SLR1能够与JA重要组分OsJAZ蛋白以及OsMYC2、OsMYC3转录因子发生特异性互作,以此解离并激活下游OsMYC2/3的转录,同时激活JA信号通路,以维持植物体内的多种激素动态平衡,更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和发育。然而当植物受到病毒胁迫时,这些独立进化的病毒蛋白(SP8、P2、M)一方面竞争结合OsJAZs/SLR1和OsMYCs/SLR1复合体的形成,直接抑制下游OsMYC2/3的转录,削弱JA抗病毒通路;另一方面,这些病毒蛋白还可以直接竞争结合SLR1,加速SLR1的降解,抑制SLR1-OsJAZs-OsMYCs功能模块,打破寄主体内激素的动态平衡,从而间接地抑制了JA介导的广谱抗病毒能力。这一结果更能反应出病毒反防御策略的多样性与全面性,即:对于靶标的SLR1蛋白,不论是游离的单体形式,亦或是复杂的复合体形式,病毒蛋白都能精准识别,采用特异性降解或竞争破坏复合体功能的手段一网打尽,全面阻断SLR1诱导的广谱抗病毒通路,从而更有利于病毒自身的侵染与传播。该研究为病毒致病性和宿主防御之间相互作用提供新的科研视角,从病原角度来说,病毒侵染后通过降解寄主抗病因子SLR1并阻断残余SLR1整合JA广谱抗病毒通路的功能,在某种程度上更有利于病毒的传播和流行,并为虫传病毒病的防控及遗传改良作物抗病性提供广谱性的靶标和策略。

图2.水稻病毒抑制SLR1介导的广谱抗病毒通路分子机理模式图

长期以来,陈剑平院士和孙宗涛研究员一直聚焦于水稻病毒与寄主 “博弈”相关方面的研究。在这场军备竞赛中,宿主演化并创造出多种抗病毒防御机制。在不同类型RNA病毒侵染水稻过程中,寄主体内的植物激素通路(如茉莉酸等)被迅速激活进行防御,协同对抗病原物的入侵,避免病毒在宿主细胞中过度增殖(The Plant Cell,2020年;PLoS Pathogens,2022年)。然而在这种围剿之下水稻病毒并没有坐以待毙,为了更好的感染宿主细胞,病毒也相应地产生对抗系统用于压制宿主防御,通过“胁持”宿主植物介导的多种抗性途径使得这种竞争更加复杂。课题组先前的研究鉴定出了一类独立进化且功能保守的病毒转录抑制因子(RBSDV P8, SRBSDV SP8, RSV P2和RSMV M),这些独立进化的病毒蛋白通过不同策略共同靶标这一生长素信号关键组分OsARF17并促进病毒侵染(PNAS,2020);同时,这些病毒蛋白通过与JA信号途径重要转录因子OsMYC2/3发生特异性互作,并靶标JA抑制因子OsJAZ蛋白形成转录抑制复合体,显著性抑制OsMYC2/3的转录,实现了对茉莉酸信号的直接抑制,从而更有利于病毒自身的侵染和传播(PNAS,2021)。在本项研究中,作者发现多种病毒蛋白促进寄主抗病因子SLR1降解,并通过抑制下游JA相关通路实现对一系列抗病毒免疫过程的调控。该项研究成果进一步扩宽了对于水稻病毒反防御植物激素信号转导网络的认知,并为水稻抗病育种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靶点(Nature communications,2022)。
   论文第一作者为宁波大学植物病毒研究所与南京农业大学联合培养的博士研究生李路路,陈剑平院士和孙宗涛研究员为通讯作者。该项研究得到了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宁波市科技创新2025重大项目和宁波大学王宽诚幸福基金等项目的资助。

论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2-34649-z

来源:BioArt植物